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台湾花莲(3雄和蝌蚪)标本及原始文献描述。
成体:雄蛙体长35mm,雌蛙体长44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1。头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吻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,突出部位为上眼睑宽之1/3;颊部略向外倾斜,有深的凹陷;吻棱明显;鼻孔到眼的距离大于到吻端之间距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和上眼睑宽;鼓膜大、圆形、清晰,约为眼的1/2,紧靠近眼后,距眼约0.5mm;犁骨齿排成椭圆形,位于内鼻孔前缘后方向后内侧斜行,后内端超过内鼻孔后缘连线;舌长椭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或接近一半;前臂比上臂宽,其比为3.2:2.5;指纤细,指侧无缘膜;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,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指端略膨大成吸盘状,其腹侧无沟(Chou and Lin,1997,记载有沟),第三指吸盘比其下指节宽度略宽;关节下瘤突出,基部的较大;无指基下瘤;掌突3个或不明显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略超过;左、右跟部重叠甚多,胫长大于体长的1/2,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细长,趾端略膨大成吸盘,其腹侧均有沟;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关切下瘤(末端的两个趾节游离),其余趾蹼均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几乎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突出,小于指关节下瘤;内蹠突卵圆形,突出,约为第五趾长的1/3;外蹠突圆形,小而清晰;无跗褶。
头体背面皮肤光滑,后1/3有细白刺粒;背侧褶细,从眼后延伸到胯部;颞褶细而明显,向后延伸至前肢基部;四肢背面疣粒略显;肛周围及股后部有细小疣粒。头体及四肢腹面光
滑。
体背面和四肢背面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红色、浅黄色、浅黄褐色、灰色或黑灰色等;眼眶间浅褐色横纹略显或不显。吻棱下方和颞褶部位深褐色或黑色,体背部无斑或有细小灰色点;有的个体在背前部有 “八” 形褐色斑纹;体侧小疣上为黑色;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。体和四肢腹面淡橙色或白色,有的个体咽喉及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色细点;肩前和前臂外侧有一深褐色纵带或不太明显;股后有许多灰色细点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臂较雌蛙粗壮;第一指背面和腹侧具浅色婚垫(在解剖镜下观察呈白刺状),婚垫不分团;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,声囊孔小,呈圆形,位近口角部位。
卵:卵径2.6mm左右,动物极灰黑色或灰褐色,植物极浅黄色。
蝌蚪:第27-28期蝌蚪全长平均28.7mm,头体长11.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56.0%,其他量度数据见表492。体背面褐色或暗褐色,尾鳍和尾肌黄色,体尾交界处有一大金色斑纹;体腹面白色。体扁平,上尾鳍起自尾基部后方,上尾鳍高于下尾鳍;前1/3上尾鳍低,尾末端钝圆;尾肌发达,高于上、下肌鳍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管;肛孔位于尾基部右侧。口部大,杯状,位体前端腹面;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,两侧有游离高起的边缘,而后端无游离高起的边缘;腹后部两侧各有1个小白点(腺);口部中央上角质颌强,游离缘有细齿,颌缘中部凹陷处内面有一切割器;下唇乳突2排,外排小而密集,内排乳突较大,排列稀疏;唇齿式为Ⅲ:4+4或5+5/1+1:Ⅵ至I+I:Ⅸ。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823:c):鼻前场底部前缘和两侧缘有3对圆疱粒,前面1对大,两侧的2对较小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上具疱粒,无鼻前乳突;鼻后场前缘两侧有鼻后乳突1对,自鼻后部伸向前中部,左右相遇;中嵴三角形,长与高相等;侧嵴乳突1对,短小,位于鼻后场两侧壁;口腔顶场 “U” 形,无顶场乳突,场内分布有疱粒或锥形短乳突40余枚;后侧嵴长,由稀疏疱粒组成,顶侧无乳突。腺体横过顶场,呈带状,较宽,后缘与背腭帆相触;背腭帆连续,呈波浪状,边缘具疱粒。
蝌蚪口口因腔底部结构(图823:d):舌前场后侧角有大的舌前乳突1对,略呈2叉形,其内下方后中部有2枚疱粒,前1对较后1对小;舌原基心形,长、宽几乎相等,舌乳突2枚,位于前部;无口腔底场嵴;口腔底场每侧有乳突20-25枚,交错排列成2-3排,外排中部乳突高且疱粒多;场内后1/2处具疱粒约25枚;口腔囊横置,囊前有疱粒和乳突;腹腭帆连续,呈波浪状,边缘有突起约12枚,中央1对细长,有中缺刻,帆缘和边缘突起上有分泌窝。左、右鳃篮斜置,分开,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,内侧鳃室最小,中室长约为口腔底场长的1/3。
成体:雄蛙体长35mm,雌蛙体长44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1。头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吻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,突出部位为上眼睑宽之1/3;颊部略向外倾斜,有深的凹陷;吻棱明显;鼻孔到眼的距离大于到吻端之间距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和上眼睑宽;鼓膜大、圆形、清晰,约为眼的1/2,紧靠近眼后,距眼约0.5mm;犁骨齿排成椭圆形,位于内鼻孔前缘后方向后内侧斜行,后内端超过内鼻孔后缘连线;舌长椭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或接近一半;前臂比上臂宽,其比为3.2:2.5;指纤细,指侧无缘膜;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,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指端略膨大成吸盘状,其腹侧无沟(Chou and Lin,1997,记载有沟),第三指吸盘比其下指节宽度略宽;关节下瘤突出,基部的较大;无指基下瘤;掌突3个或不明显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略超过;左、右跟部重叠甚多,胫长大于体长的1/2,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细长,趾端略膨大成吸盘,其腹侧均有沟;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关切下瘤(末端的两个趾节游离),其余趾蹼均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几乎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突出,小于指关节下瘤;内蹠突卵圆形,突出,约为第五趾长的1/3;外蹠突圆形,小而清晰;无跗褶。
头体背面皮肤光滑,后1/3有细白刺粒;背侧褶细,从眼后延伸到胯部;颞褶细而明显,向后延伸至前肢基部;四肢背面疣粒略显;肛周围及股后部有细小疣粒。头体及四肢腹面光
滑。
体背面和四肢背面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红色、浅黄色、浅黄褐色、灰色或黑灰色等;眼眶间浅褐色横纹略显或不显。吻棱下方和颞褶部位深褐色或黑色,体背部无斑或有细小灰色点;有的个体在背前部有 “八” 形褐色斑纹;体侧小疣上为黑色;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。体和四肢腹面淡橙色或白色,有的个体咽喉及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色细点;肩前和前臂外侧有一深褐色纵带或不太明显;股后有许多灰色细点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臂较雌蛙粗壮;第一指背面和腹侧具浅色婚垫(在解剖镜下观察呈白刺状),婚垫不分团;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,声囊孔小,呈圆形,位近口角部位。
卵:卵径2.6mm左右,动物极灰黑色或灰褐色,植物极浅黄色。
蝌蚪:第27-28期蝌蚪全长平均28.7mm,头体长11.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56.0%,其他量度数据见表492。体背面褐色或暗褐色,尾鳍和尾肌黄色,体尾交界处有一大金色斑纹;体腹面白色。体扁平,上尾鳍起自尾基部后方,上尾鳍高于下尾鳍;前1/3上尾鳍低,尾末端钝圆;尾肌发达,高于上、下肌鳍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管;肛孔位于尾基部右侧。口部大,杯状,位体前端腹面;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,两侧有游离高起的边缘,而后端无游离高起的边缘;腹后部两侧各有1个小白点(腺);口部中央上角质颌强,游离缘有细齿,颌缘中部凹陷处内面有一切割器;下唇乳突2排,外排小而密集,内排乳突较大,排列稀疏;唇齿式为Ⅲ:4+4或5+5/1+1:Ⅵ至I+I:Ⅸ。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823:c):鼻前场底部前缘和两侧缘有3对圆疱粒,前面1对大,两侧的2对较小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上具疱粒,无鼻前乳突;鼻后场前缘两侧有鼻后乳突1对,自鼻后部伸向前中部,左右相遇;中嵴三角形,长与高相等;侧嵴乳突1对,短小,位于鼻后场两侧壁;口腔顶场 “U” 形,无顶场乳突,场内分布有疱粒或锥形短乳突40余枚;后侧嵴长,由稀疏疱粒组成,顶侧无乳突。腺体横过顶场,呈带状,较宽,后缘与背腭帆相触;背腭帆连续,呈波浪状,边缘具疱粒。
蝌蚪口口因腔底部结构(图823:d):舌前场后侧角有大的舌前乳突1对,略呈2叉形,其内下方后中部有2枚疱粒,前1对较后1对小;舌原基心形,长、宽几乎相等,舌乳突2枚,位于前部;无口腔底场嵴;口腔底场每侧有乳突20-25枚,交错排列成2-3排,外排中部乳突高且疱粒多;场内后1/2处具疱粒约25枚;口腔囊横置,囊前有疱粒和乳突;腹腭帆连续,呈波浪状,边缘有突起约12枚,中央1对细长,有中缺刻,帆缘和边缘突起上有分泌窝。左、右鳃篮斜置,分开,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,内侧鳃室最小,中室长约为口腔底场长的1/3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成体体背面一般无斑或有灰色小点斑;上、下颌缘和咽胸部无深色斑,如有也不明显;蝌蚪体腹面有一个大的吸盘,吸盘两侧缘游离,吸盘后部无游离缘,唇齿式为Ⅲ:4+4或5+5/1+1:Ⅵ至1+1:Ⅸ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中国台湾的山区,分布海拔为170-2600m,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,幼体最低海拔100m左右(Chou,1997c),最高海拔3300m(杨懿如,1998)。成体常栖息于森林里潮湿环境中;繁殖季节在9-12月,此期间雌、雄成蛙集群于流溪内抱对繁殖。雄蛙常发出弱小的求偶叫声 “啧(zé)” ,声音小。其生殖期很短,在4-5月,常有100-200只雄蛙集群现象,但雌蛙较少,仅10多只,因此雄蛙常常发生互抱情况,此时,被抱雄蛙则发出 “给(gei)” 、 “给、给……” 的释放叫声。雄蛙抱握在雌蛙的腋胸部位,雌蛙产卵在流溪水凼内石下,卵群块状,具黏性,黏附在石头上。雌蛙每次产卵300-450粒。蝌蚪在流溪水凼内营底栖生活,常以体腹面吸盘吸附在石头上,并可借助口部和吸盘的收缩使身体向前移动。
海拔范围
该蛙生活在中国台湾的山区,分布海拔为170-2600m,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,幼体最低海拔100m左右(Chou,1997c),最高海拔3300m(杨懿如,1998)。
繁殖特征
国内分布